庭院水景观设计原则

 提及水环境设计,自古以来就有“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吉地不可无水”的说法。水体作为一个造景要素,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而且可以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增强居住舒适感,水的形态、风韵、气势、声音蕴含着无穷的诗意、画意和情意,丰富了空间环境,给人美的享受和无限的联想。

 

 

一、水的景观特性
水景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带给人们无穷的趣味,毋庸置疑是源于水自身的特性。
1、流动性:地球的重力使水从高向低不停地流动,这种位移的变化使水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充分体现出水柔美、活泼的特性。而瀑布、海浪、激流、涌泉等不同程度的激烈状态带给人强烈的视听感受。此外,风这一时令要素也促成水的流动,在平静的湖面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派诗情画意。
2、倒影和反射: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扩大景面,产生虚实对比、交相辉映的画面。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新绿、晴空和建筑交织变幻,视野收放开合;倒影、逆光、反射,波光晶莹,色彩缤纷,将建筑环境衬托得如诗如画。
3、可塑性:水是一种连续的物质,无形而消极,本身没有固定形状,但通过容器或喷头,却能塑造成多种形态。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环绕,欲肥腻,欲喷薄……”,就极为详尽地描绘了水的多种多样的形态。
4、声、色特性:水本没有自己的声音,基底的不同,上部剩余空气的多少决定了水的声音。涓涓细流发出的悦耳动听的水声,瀑布、海浪发出的轰鸣都有益于营造空灵超脱的意境;水虽然没有颜色,是透明的液体,但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线中青蓝色的反射作用赋予它丰富的颜色;周围环境颜色的映射,也使得水面可以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

 

 

二、水环境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水景设计要力求创新,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我们应该根据建筑特色来设计主题,结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水景。可以是宽广的水面,可以是弯弯的小溪;可以是追求自然形状,也可以大胆地采用人工几何物体;可以用鹅卵石铺底,也可以采用彩色马赛克;可以体现东方园林的山水的意境,也可以借鉴世界著名水城的水岸生活;可以在地面集中表现,也可将水引上高空、引上屋顶顺流而下,形成壮观的瀑布。但无论何种类型和风格,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最重要的是要做出与众不同的水环境。
(二)、水景设计要有层次和变化,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环境设计需要“点”、“线”、“面”,水景设计同样免同宽的水带,如可以采用“九曲十八弯”、“时宽时窄”的设计。强调线的丰富,可以在节点上通过新颖的喷泉、水潭或神秘的涵洞,强化点的渊源,通过水帘、水幕和各种形体的湖面,丰富水面的表现,赋予更多的功能。
(三)、尽量设计流动的水景。我们应该更加推崇流动的水景设计。流动的水景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水的流动创造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使景观更加突出,园林与水景可以更好的融合,但要“动”与“静”有很好的结合,在水景与园林及建筑小品的结合中形成一种“将动而未动”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状态,因此水景设计不是简单的“水”,更重要的是,让水能够按照设计师的想法、按照环境主题的要求进行不同的“动”的表现或表演,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是水的“舞蹈”,她应有丰富的表情、美仑美奂的动作。
(四)、尽量利用原有的自然河道和水系。如果基地本来就有河道和水系,并且没有什么污染的话,在进行环境规划时应尽量考虑利用原有的河道和水系,规划建造水景。

(五)、水景要强化人的参与和停留,应注重营造人际共享和交流的空间,在主要水景周边设置人活动休憩的场地,设置相应的设施和桌椅,可以近距离的观赏水景,同时水景还要随时可以亲近,可以接触,可以嬉戏。

 

 

三、水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是宜“小”不宜“大”原则。所谓的宜“小”不宜“大”原则指的是在设计水体时,多考虑设计小的水体,而不是那种漫无边际、毫无趣味可言的大水体。小水体更易于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更何况在后期养护管理中,小水体便于更好的养护,并且在水体发生污染的情况下,小水体更易于治理。
二是宜“曲”不宜“直”原则。所谓宜“曲”不宜“直”原则指的是水体最好设计成曲的。我们古典园林营建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师法自然”,即在设计中要遵循大自然中的规律,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大自然中的河流、小溪,它们大都是蜿蜒曲折的,因为这样的水景更易于形成变幻的效果。尤其是在居住区中更易于设计成仿自然的曲水!
三是宜“下”不宜“上”原则。此处的“下”与“上”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宜“下”不宜“上”指的是设计的水景尽可能与自然中的万有引力相符合,不要设计太多的大喷泉,他们大多是向上喷的,是需要能量来支持它们抵消重力影响的,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因此,在现实中我们最好能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用尽可能少的能量来形成尽可能美的景观。这是需要考验设计师创新能力的。
四是宜“虚”不宜“实”原则。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虚的水景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此处的虚的水景是相对于实际水体而言的,它是一种意向性的水景,是用具有地域特征的造园要素如石块、沙粒、野草等仿照大自然中自然水体的形状而成的。这样的水景对于严重缺水地区水景的营建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这样的水景更易于带给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体验。这也许是真实水景所无法比拟的,因为真实的水景往往只能带给人们一种视觉上的满足、一种很肤浅的体验。

 

 

四、水景的开发和利用
亲水是人们的天性,水体不仅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效果,而且也能运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间,延伸、引导空间,用设计师的创意理念去多样化地丰富景观环境内容,达到活化空间、创造情意。
1、 空间的拓展.规模较大的面状空间,在环境空间中有一定的控制和空间拓展作用。一方面,水虚无的形态弱化了空间界限,延展了空间范围,有助于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水中的倒影,不仅给水面带来光波的动感,使水面产生虚空间,产生开阔、深远之感。
2、空间的延伸引导.小规模的水面或点式水景,在环境中起着点景作用,构成空间的视觉焦点,从而起到引导作用,其布置较为灵活;并且这样的水景与水面大面积不同,更易与人直接产生戏水活动,不仅增强了对景观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也满足了人们亲水的心理。
3、 空间的层次.水景作为视觉对象,具有丰富的视觉层次。其多样的形态和可塑性,可以灵活组织成各种点、线、面式的水景,通过不同叠合的方式形成三维立体空间;并利用周围的环境,建筑掩映、分割和充实空间,起到点景、对景、背景的作用,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